Archive for 08月, 2007

宋新宇:不是你“笨”,是老师“笨”


学习秘诀系列之3:找到适合你的老师|www.xue24.com| 2008.8.27


 


周三,《中国机电工业》杂志的邓纯雅女士采访我,探讨xue24和管理培训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她提到的一个现象让我陷入沉思。采访中她经常遇到企业的老总说,为了解决一些骨干员工长期工作后倦怠的问题,派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管理培训。但效果却很一般。不少业务骨干培训后状况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培训老师和培训内容也没有太多好感,感觉培训不培训没太大差别。


 


我当时的反应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企业没有找对老师。


 


决定学习效果好坏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学习者能否找到一个或一群适合这个特定学习者当前处境的“老师”。关键是“适合”,而不是“最好”。一个大师未必能是,一个普通的同事却可能是最适合的老师。(为孩子选学校时我们常说一句话:找到一个好学校不如找到一个好老师,也大概是这个意思。)


 


如何找到适合某个特定员工特定时间的“老师”?这取决于一个人“找老师”的能力。


 


“找老师”的第一个“境界”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委派给自己的“老师”。一个员工被公司安排到一个岗位上,就有了自己的上司。如果这个上司,这个管理者明白他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当下属人生和工作上的老师,那么这个员工是幸运的,他已经拥有了一个快速成长的条件。如果这个上司不明白这一点,不知道管理者最难但最重要的角色是做下属的教练,那么这个下属可能是不幸的。记得在《易友社区》读到一篇文章,标题大概是“老板是一个人一生最好的导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虽说有些绝对,但我相信很多情况下是对的。


 


我自己工作过的公司如德意志银行和罗兰贝格,都有所谓的师徒制(Mentorship),每个人在公司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比他更资深的人做他的师傅和教练,而这个老师通常是(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直接上司。我的经验是这样的制度对一个员工的成长非常有利。而这个制度成功的关键是经理们明白自己培育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层面,公司的制度和对经理人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找老师“的第二个境界是主动找能帮助自己的老师。几年前我的一个员工以低于上一个单位的工资加入易中公司,我问他:你的收入不如从前,你为什么还要加入我们呢?他的回答是:在这里我可以接触到大量优秀老师,能学到不少东西,这些是原来的公司无法提供的。他是优秀的,他在主动找老师。


 


企业管理培训,也是企业在主动寻找能帮助自己公司的培训老师。而这时的关键,还是选择适合的老师(而不是大师)。邓纯雅女士的提出的问题,即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我认为是因为很多企业选错了老师:他们选择的标准可能是老师是否有名气,是否出自名牌大学,是否拥有高级学位,是否拥有很多职称,而忽略了找老师的根本目的:帮助员工和管理者成长已及解决自己企业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我相信不是学院派老师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些名噪一时的“大师”能解决的。真正能帮助解决问题的,适合的老师,是那些能提供“实用,简单和系统”管理知识的老师,这些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实战经验(一个自己没有花过几千万买东西的人如何能让人相信他关于采购的学问?),一个是系统总结的能力(一个只会讲故事,擅长演讲术却不能教人如何分析问题的人如何能让人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找老师的第三个境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孔老夫子的说法还没有完全到位,我相信,他老人家真正想说的是世间所有的人和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都可能教会我们一些道理。我们可以从认识的朋友身上学习,也可以从陌生人那里得到启示。我们可以从孩子的问题中发现思考的新角度,也可以从家里的猫咪身上学习好奇对创新的意义。有人说这样的学习-相对于学习专家的那些复杂系统-太低级,但我却认为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有效学习的第三个秘诀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而找老师的最高境界是学会发现无所不在的老师。


 


宋新宇博士,xue24.com 首席设计师


 


提醒与推荐:


1.这是我的学习秘诀系列的第三篇文章。其他的文章请光临我的社区:


    学习秘诀系列之1:带着问题学习


    学习秘诀系列之2 全身心学习


2.本周推荐文章:人生七日忠告


3.能够证明我的“老师无处不在”理论的一个做法是我的同事王小琴发起的易友求助行动:已经有很多“老师”出了很多主意,也请你帮助我们!


4.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论我们最近推出了《找老师》频道,请你上来看看。如果你是老师,请你加入我们的老师队伍。如果你认识老师,请你向他们推荐我们的这个新频道,谢谢了!


 


浏览数:星期四, 08月 23rd,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宋新宇:我从“家长会”学习管理

家长会”的管理启示 | www.xue24.com | 2007.8.20.


 


女儿今年夏天从小学毕业。做家长的都知道,小升初是一件重要但麻烦的事情。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前途,不少家长让孩子参加很多学校的补习和入学考试,目的是能够进入一个好学校。


 


我们为女儿选择了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原因是校长的一句话:“进了我的学校就不要为你的孩子请任何家教,上补习班。对已经受过补习班,家教之苦的全家人来说,这个承诺或说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很少有学校敢做这样的承诺。反过来,即使学校有这样的承诺,家长也很难相信。但一个亲友的孩子已经从这个学校毕业,一个朋友的孩子正在这个学校学习,他们都证实了校长的说法。这些口碑,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个学校的信任和信心。幸运的是,女儿很争气,没费什么周折就顺利考入了这个据说是朝阳区高考成绩第一(因而入学竞争也相对激烈的)的学校。


 


上周末,我参加了女儿的家长会。早就听说教育家郝又明校长的大名(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胡楚南奖”、“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获得者)和厉害,但亲身领受还是第一次。这个家长会,校长称之为“家长教育第一课”,她上来就把我们这些参会的五六百位家长“骂”了一通。原因是学生到校第一天,大部分同学都因为没有按学校规定理发,穿衣服而被象征性罚站。校长问我们这些家长是怎么当的:如何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到新学校第一天就受到处罚。


 


如果说对这件事我多少有些不以为然,校长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却让我一直在点头。总结一下校长说了三件事:1.品德比聪明重要。2.兴趣是最好的导师。3.专注是最有效的方法。她的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以及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有了这些,孩子就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就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有了这些,家长就不必担心孩子的高考分数。她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完成这些事情。而这些都和我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吻合,我是非常认同的。


 


校长用了不少时间讲学校今年高考第二的同学。这是一个不十分聪明的女孩子,但家教很好,非常谦虚,不爱面子,有问题就问,不嫉妒别人,和老师和同学都有良好的关系。在企业里其实也一样:长期出业绩的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爱学习,和同事关系融洽(能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的人。


 


让我吃惊的是郝校长的另一个说法:她相信一个人十六岁时,品德就已经完全形成,无法改变了。所以她的学校只收初中新生,不收高中新生。初中生,她还可以改变他们,培养他们的品德,进而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和未来在社会上的生活能力。


如果这是个自然规律(我相信是的),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唯一的可能就是选择有基本品德的人做我们的同事,而不能指望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改变一个成年人的品德!想让自己企业快速成长的管理者可能都有过类似经验:我们为了快速得到某一个领域的人材,就放松了我们招人的道德标准,最后的结果却根本不是我们期望的。


 


如果我们把公司看成一个大学校,作为管理者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选择有品德的人成为我们的同事,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位置,培养他们的工作兴趣,让他们养成专注工作的习惯:日积月累,我们期望的事情自然会发生。

浏览数:星期一, 08月 20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对老板说不

昨天,最新一期《易友》的草稿出来了。和往常一样,近水楼台,我最先阅读了本期的内容。题为“那个拒绝我的人最值得信任的文章引起我最大的共鸣。这篇文章讲了两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作者买药时为了能多报销而要求收银员开另外一个药品(非自费药)名称的发票而遭到拒绝。他到其他小药店则想怎么开票就怎么开。尽管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作者同时也开始怀疑这些小药店卖的药的真假:既然一件事可以作假,件件事可以作假。为了自己的健康,他以后买药就只去那家拒绝过自己的药店了。



 


无独有偶,类似的故事我们可以在每个成功的企业和个人身上发现。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百度的李彦宏。当百度还是一个小公司时,曾有一个对百度非常重要的项目招标。客户要求投标企业在三个月内提供产品,其他公司都同意了,而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合格的产品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选择了拒绝而让客户认为更值得信赖的百度中标了。


 


作为易中的老客户,您可能知道我自己的关于营销的管理教程《营销久赢的八大方法》宣传标题:“拒绝超过五个亿的企业“。事实也是这样的:这个教程不是为大企业做的,而是为营业额在几百万到几个亿的企业研发出来的,其中的108个案例也是这一类企业的案例,而不是大企业的案例。其实大企业案例更容易找到,但大企业的做法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并不适用。我们对大企业的“拒绝”并没有妨碍这个教程的销售,恰恰相反,这个教程已经成为易中销量最大的畅销和长销产品之一。


和我的同事耿海一起吃饭时讨论到这个话题,他给我讲了一个几年前曾引起过极大关注的管理事件。麦当劳要在中国找一个中国人做CEO, 有很多人应聘。最后一轮只剩下不到十个人。当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如何看好麦当劳在中国的前景,自己又是如何的适合这个位置时,有一个人忧心忡忡地讲述了他认为麦当劳在中国面临的十大隐忧,这其中包括中国人饮食习惯问题,产品本地化问题,人的问题,等等。尽管这个人不懂英文,最后他还是被选中了。麦当劳给出的理由是:语言可以学习,但思维方式很难学习。他们找到了一个思维方式和他们接近的人。其实,我相信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人更值得信任的问题。


 


在内部的培训中曾给我的同事一个忠告:学会说不。这是我自己开始工作后学到的最重要的人生一课:学会出于原则拒绝。如果这是一件你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不要出于情面接受,要拒绝。每天总有很多杂乱的事情妨碍你专心做好你最重要的工作,不要出于好心无限地帮助别人,要拒绝。上司对事情的判断有错误,不要因为他是上司而轻易接受,要学会和他争辩:最终他会感激你的坦诚和用心。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是沟通的一个方式。说很容易,说很难,因而我们要学会说


 


为什么是这样?


 


易友》中那篇文章的作者有一个非常好的总结:“因为对原则问题的信守而拒绝别人,虽然可能给人带来暂时的不快,但它却是建立持久信任的基石。”反过来,拒绝的前提是承担,是接受自己的责任。真正的拒绝是出于责任心,而不是为了推脱责任。拒绝可以建立信任,而推脱会把信任毁于一旦。


 


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社会:让我们学会拒绝,也同时学会拒绝推脱! 



 

浏览数:星期四, 08月 9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